經濟觀察:發展人形機器人,中國有優勢嗎?
中新社北京10月30日電 (記者 劉育英)人形機器人尚處于商業化早期,但全球科技巨頭已然紛紛布局。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應用市場,發展人形機器人有優勢嗎?
此前,日本、美國、歐盟等都是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早期主要玩家。特斯拉9月份發布的人形機器人“擎天柱”原型機定位于日常生產生活。日本本田的代表產品 Asimo可完成上下樓和奔跑等動作。美國波士頓動力研發的 Atlas可完成原地起跳轉身一周等高難度動作,當前主要聚焦在科研領域。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吨袊鴻C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22年)》稱,預計2022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74億美元,五年年均增長率達到22%。
中國非常重視人形機器人領域。北京理工大學的“匯童”系列、浙江大學的“悟空”系列、深圳優必選的Walker系列是中國人形機器人中的佼佼者,小米、達闥等本土科技企業紛紛跨界入局,進一步推動了中國人形機器人的發展。
例如,優必選的Walker已經實現了4次重大迭代,搭載41個高性能伺服關節,實現了平穩快速的行走和精準安全的交互,可在多種場景下提供智能化、有溫度的服務。
中國已經初步形成完整的機器人產業鏈。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中國機器人產業基礎能家用門鈴力明顯提升,精密減速器、高性能伺服驅動、智能控制器、新型傳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取得階段性突破,得到國內外整機企業的普遍認可。
伺服電機、減速機、控制系統、驅動器與機器視覺等重要零部件占據人形機器人成本超過70%。達闥機器人創始人兼CEO黃曉慶說,中國和國外的技術差距正逐步縮小,達闥自主研發的智能柔性關節(SCA),在同樣性能下,體積只有傳統伺服器系統的1/10。
浙商證券的一份研究顯示,在諧波減速器領域,伴隨關鍵技術的攻克,中國國內廠商競爭力顯著增加,tuya可視對講2021年“綠的諧波”市場占有率達25%,位居全球第二。
不過,讓人形機器人實現技術升級,需要涉及自動駕駛、視覺導航、傳感器之類的技術融合。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具有優勢。
目前,谷歌、百度、華為等企業發表的多模態大模型,都在向通用人工智能方向探索。黃曉慶表示,達闥為機器人構建的“云端大腦”,是基于上千億參數的AI神經網絡的多模態大模型來構建面向機器人的通用人工智能,使機器人能夠自己建立起巨大的神經網絡模型。
優必選科技首席技術官熊友軍對中新社記者表示,中國企業持續積累人形機器人的全棧核心技術,是全球為數不多的能夠生產出人形機器人成品的國家之一,在人形機器人市場已經占據了與發達國家基本一致的先發優勢,入場就拿到了一副比新能源汽車更好的牌。
中國的短板也很明顯。中國電子學會政策研究與國際合作中心高級分析師尹傳昊認為,中國在關鍵零部件領域取得階段性突破,為發展人形機器人提供了良好的產業基礎,但科研機構與企業的研發方向、路徑各有側重,資源利用缺乏統籌,這導致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難以形成聚合效應。
熊友軍認為,中國在芯片及小型化液壓技術上與發達國家差距是系統性存在的,其他零部件差距較小。但中國機器人產業已基本形成了從零部件到整機再到集成應用的全產業鏈體系,這種優勢沒有其他國家能夠替代,人形機器人的未來要看中國。(完)
此頁面內容采編自中新網,僅供客戶了解最新前沿資訊所用,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做刪除處理。家家安科技,安全放心的視頻語音呼叫可視對講門禁無線門鈴系統生產廠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