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連心貸”變成“扎心債”
為了刺激個人房貸規模的增長,銀行腦洞大開、創新不斷。繼“百歲貸”后,有銀行推出了“連心貸”,以未婚男女朋友作為共同還款人。由于此類貸款涉及未婚男女朋友的概念,引起市場關注和質疑。(2月22日廣州日報客戶端)
“連心貸”看似創新,但并不是銀行突然之間頭腦風暴的產物。事實上,早在2014年,就已經有銀行開展辦理此類共同貸款業務,只不過共同貸款人可能是朋友、家人、情侶……并未由此形成專門的貸款產品。如今,部分銀行的“連心貸”業務強勢“出道”,以“情侶共貸”為宣傳噱頭,吸引有購房需求的青年群體注意,拉動房貸市場之心,不言而喻。
當下,青年群體的婚戀觀念日趨多元化。情侶之間暫無結婚意愿、想要確立平等關系、明晰婚前財產……這些現實情況,都可能成為未婚情侶共同貸款購房的前提。所以,與其說“連心貸”的推出,是銀行為了刺激個人貸款消費的創新之舉,不如說其是部分銀行根據現實需要的順勢而為。對于部分情侶來說,“連心貸”的吸引在于,通過這份共同貸款,可以讓本沒有法律關系的兩個人,就此產生財產捆綁,給愛情再上一道“醫護對講保險鎖”,但卻忽略了“連心貸”存在的風險和隱患。
一方面,“連心貸”的業務辦理是依托情侶關系來進行。然而,這份情侶身份卻并不具備可查詢通道,若存在某個購房者為了多貸款,通過中介或第三方來做共同還款人,其中產生的灰色利益鏈,將增加不少監管難度。另一方面,借貸的情侶身份僅靠雙方感情維系,一旦借貸雙方感情破裂,“兩心”無法相連,面臨的“共貸”問題就成為難題。盡管有人對此抱有樂觀態度,認為將所購的共同房產出售,按出資比例進行財產分配即可。但房產市場、財產分配以及對個人首套房資格的影響,諸多現實問題交織,都可能讓過往的情誼在“剪不斷”的拉扯中難以體面收場。
從當前的市場反饋來看,這種共同借貸的現象,畢竟是小概率發生事人臉識別門禁件,有相關需求的客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辦理“連心貸”業務也屬于個人選擇。但還是要提醒有相關想法的情侶們,在辦理共同貸款前,還應冷靜審視自身實際情況,莫因一時的情感沖動,讓“連心貸”變成未來的“扎心債”。
(劉碩)
此頁面內容采編自中新網,僅供客戶了解最新前沿資訊所用,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做刪除處理。家家安科技,安全放心的視頻語音呼叫可視對講門禁無線門鈴系統生產廠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