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中”“提低”看浙江:“橄欖型社會”如何建?
家家安杭州6月3日電(柴燕菲 張煜歡)在浙江探索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過程中,“橄欖型社會”是個高頻詞。這一社會結構背后,推動中等收入群體擴大、低收入群體收入提高,成為該省共富之路上的重要目標。
圖為民生托育園。 景寧畬族自治縣婦幼保健中心供圖
“橄欖型社會”應如何建?去年起,該省便著手起草《浙江省“擴中”“提低”行動方案》,既在“共性”維度提出促就業、拓渠道等八大路徑,又在“個性”層面圍繞現階段重點關注的九類群體,推出差別化收入分配激勵政策。
在該省多地的采訪中,記者所見的人與事,亦為“擴中”“提低”改革增添了鮮活注腳。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人的全面發展為方向,浙江正借力這一改革,攜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目標扎實邁進。
效率為先:共同奮斗“增”收入
芒種將近,雨水漸盛。阡陌之間,農作物格外茂盛。與現代化新城“一步之遙”的杭州市余杭區余杭街道永安村,麥浪翻涌,即將迎來一場豐收。
在農田里,常能見到“一老一小”的身影。“40后”金榮法和“00后”戴慧芬成了一對“黃金搭檔”。
圖為南潯區東遷街道洋南村社會救助聯合服務站點。 張煜歡
“過去辛苦一年到頭,收成并不好。”種了幾十年地的金榮法說。如今他幫忙打理村里的農文旅項目“認養一畝田”,“小助理”戴慧芬跟在他后頭識五谷、種百蔬。再也不用早出晚歸,他的月收入有將近5000元。
如此變化,在這一傳統產糧大村并不鮮見。在過去,這3萬畝良田一度是村民致富的一道坎。
“我們全村面積的97%是國家重點保護的基本農田。大家祖祖輩輩都是你種你的,我種我的。”永安村黨委書記張水寶說,長久以來村內土地分散、作物參差,導致土地產量少、收益低。
如何做到既穩定糧食生產面積,又實現村集體發展、農民增收?
一場“質變”悄然發生。在充分保障農戶利益的基礎上,幾年前當地對土地進行集中流轉,整合農田資源,并引入職業經理人統一運營,開展品牌化推廣。
村民們沒想到,隨著資源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種糧主體集中,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下,糧田大幅增產增效,核心區塊畝均產值已從2000元/畝增至6000元/畝。
農村職業經理人劉松介紹,如今村民年收入達5.69萬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3年間增加了3倍多。通過農文旅項目打造,這里還吸引了鄉賢和少數民族創業者扎根,文化禮堂也成了“文明有禮”主陣地,豐富著百姓精神生活。“今年這里還將打造以稻香綜合體和研學中心等為主的產業空間。村集體收入有望突破千萬。”
短短幾年間,小村莊成了一座“稻夢空間”,村集體經濟注入了無窮活力。
構建農民權益價值實現機制,是浙江推進“擴中”“提低”的重要路徑。該省正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鼓勵農民通過自營、出租、合作等形式,盤活閑置宅基地和農房,發展鄉村產業,拓展農民增收渠道。
廣泛增收,是共同富裕的基石。打造“橄欖型社會”過程中,不僅是鄉村,浙江致力于全面拓寬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渠道,有效盤活城鄉居民資產。
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黨組書記、廳長吳偉斌稱,圍繞“勞有優得”,該省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增加勞動報酬。如鼓勵企業穩步提高一線員工的工資水平,完善企業薪酬分配制度、企業薪酬調查等;率先探索技術工人分行業分工種最低工資制度,適時適度調整最低工資標準。
在浙江,深化股權激勵改革的探索亦遍地開花。紹興新昌在企業層面推行科技人員協議薪酬制,提出根據創新成果轉化收益按比例給予獎勵;寧波探索技術工人持股分紅和股權激勵等制度,為一線工人增加更多收入……
讓“智力”“勞力”變“資產”,浙江通過種種創新,讓更多人于勤勞奮斗中享受踏實的獲得感。
提升品質:共享成果“減”負擔
在麗水景寧畬族自治縣王金垟村的民生托育園,孩子們圍坐一圈,學著老師的模樣念起兒歌,課堂里笑語陣陣。
柳麗燕這位年輕媽媽,欣喜于孩子來到托育園后的變化。“在家時孩子更多以自我為中心,現在他學會獨立穿衣、吃飯,和小朋友分享。托育園的服務是按照兒童生長發育特點設置的,這點新手父母很難做到。”
最令她意外的是,這家專業的托育園每個月費用只需350元,是民辦托育機構費用的四分之一。
“年輕家庭生了孩子,最頭疼的就是孩子的照顧問題。”景寧畬族自治縣婦幼保健中心主任王佩英介紹,作為浙江山區26縣之一,該縣過去缺少好的托育機構。兩年前,這家由政府開設的普惠性托育機構誕生。
園長鐘夢婷介紹,民生托育園占地面積600余平方米,設置了適合3歲以下嬰幼兒特點的活動室、室外活動場地和養育照護小組活動室,并專門配備了滿足嬰幼兒生長發育所需的繪本、玩具、游戲材料等設施設備。
王佩英告訴記者,當地不僅通過普惠性托育機構減輕家庭支出,還經常組織養育風險篩查、家防服務服務、養育照護小組活動,提升家長育兒技能,緩解家長育兒焦慮。
目前,景寧畬族自治縣已建成縣鄉村三級養育照護小組活動室28個,分布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社區等,把普惠照護服務送進家門口。
“減”下去的是支出負擔,提升的是生活品質。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戰略所副所長郎金煥告訴記者,經過“全面覆蓋+精準畫像”群體結構數據庫分析,當前浙江收入分布呈較明顯的不對稱特征,在家庭年收入10-50萬的家庭中,剛剛邁過10-20萬的家庭占多數。“因此目前階段,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重點在于如何讓剛邁過中等收入下限的群體站穩。”
要想“站穩”,“減負”順乎民心。2021年,浙江育兒友好型社會建設開啟先行先試。該省探索建立生育成本共擔機制,加強生育婦女就業、工資待遇等權利保障,進一步完善生育保險制度,多渠道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
“人生賬單”中,買房是“重頭戲”。為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該省建立健全“人地掛鉤”機制和房價地價聯動機制,重點支持剛性購房需求,加快推進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強化公租房基本保障,穩步擴大受益覆蓋面。
在不容忽視的養老可視對講門禁問題上,浙江則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普遍建立失能失智老年人長期照護綜合保障制度,因地制宜發展農村互助養老服務,減少中低收入群體養老服務支出。
步步探索中,浙江堅持把減輕群眾負擔作為“擴中”“提低”的重要內容,推動公共服務減負集成改革,尤其是減輕生育、教育、住房、就醫、養老等方面負擔,讓更多人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輕裝上陣”。
可持續發展:共建體系“強”兜底
68歲的茹連新,很久沒有這樣高興過了。走進他家的低矮農房,一扇窗里傳來了“咩咩”的叫喚聲——昨夜,他家的羊一共生了7頭小羊羔。
家住湖州南潯區練市鎮大虹橋村的他是村里的低保戶。這些小羊羔如能在這幾日內賣掉,每頭能賣上三百元。這對他家四口來說,已是不錯的一筆收入。
數年前,茹連新的兒子因病去世,這場大病也幾乎掏空了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在當地政府部門助力下,一場“輸血”與“造血”,讓這個家庭重見希望。
大虹橋村黨委副書記沈胤杰介紹,在當地日常開支全“減”免政策下,茹家享家用門鈴受到低保救助金1868元/月,水費、電費減免。同時,南潯區慈善“湖羊造血”項目為當地低收入家庭每年免費提供2只種羊,鎮上還會為低保戶統一開展養殖培訓。
眼下茹家的羊圈里已有了14頭羊,在這片“擺酒必有羊”的鄉土,湖羊不愁銷路。得益于南潯區低收入家庭“生活標配3+1”行動,茹家還添置上了一臺彩電。茹連新說,如今孫子還去了湖州上大學。這家人的日子也更多了幾分盼頭。
強化兜底保障是浙江“擴中”“提低”的可持續之道。南潯區民政局黨委委員孫萍萍介紹,為提高低收入群眾生活水平,該區于去年底啟動低收入家庭“生活標配3+1”慈善捐贈行動。“3”即三類必需家電(空調、電視、手機),“1”即一類其他家電(電飯煲、洗衣機選擇其一)。
上述政策,出自于南潯區創新推出的“六無六有”綜合救助幫扶體系。孫萍萍稱,當地在開展低收入群眾長效幫扶工作中,以學無憂、業無憂、居無憂、行無憂、水(電)無憂、用無憂,險有免、產有扶、病有助、夢有圓、教有伴、殘有助的“六無六有”綜合救助體系來打造“提低”新模式。
當地還依托“助聯體”建設,借力社會組織,深化探訪關愛服務、開展社會救助家庭需求排摸,建立困難群眾“需求庫”及慈善救助等“資源庫”,實現慈善力量、社會力量與低收入群眾救助幫扶的有效銜接。
讓弱勢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是共同富裕下的應有之義。浙江率先破解“誰該幫、誰來幫、幫得怎么樣”等問題,致力于全面建立新時代社會救助體系。
圍繞全面打造“善行浙江”,浙江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沈銘權表示,該省力爭到2025年初步建成政策導向鮮明、激勵褒獎有力的慈善制度體系,覆蓋廣泛、治理規范、服務專業的慈善組織體系,讓慈善事業成為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重要力量。
邁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浙江省委書記袁家軍表示,該省還要引導全社會廣泛參與。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探索構建民情通達機制、大成集智機制,廣泛匯集社會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提出需求意見、推進創新突破、評價工作成效。
使高質量就業成為“橄欖型社會”的基本前提、合理的收入差距成為“橄欖型社會”的基本形態、社會治理現代化成為“橄欖型社會”的重要保障、高品質生活成為“橄欖型社會”的發展目標……“擴中”“提低”之路上,浙江仍在繼續追夢。(完)
此頁面內容采編自中新網,僅供客戶了解最新前沿資訊所用,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做刪除處理。家家安科技,安全放心的視頻語音呼叫可視對講門禁無線門鈴系統生產廠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