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企對接會、電話營銷、線下拓客……疫情下銀行出招“找客戶”
中新經緯6月6日電 (魏薇)“大家好,我是河南省建行普惠金融事業部客戶經理,下面由我為大家帶來幾款我們行的普惠明星產品。”6日上午,建設銀行河南省分行、中國銀行河南省分行、鄭州銀行等河南省內近20家銀行參與了一場針對“科技創新企業”的銀企對接會,各家銀行使出“十八般武藝”,推介各自銀行信貸產品。
近期,監管部門頻頻發聲要求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中新經緯留意到,不少銀行都在發力落實政策。那么,企業端的貸款需求情況究竟如何?能否順利拿到貸款?銀行又能否找到匹配的客戶?
企業:抵押物成貸款絆腳石
疫情之下,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商戶面臨哪些問題?有企業表示,客戶付款周期延長和回款進度慢是眼下的難題,這也導致公司資金鏈緊張,需要貸款解燃眉之急。
“我們公司的應收賬款還可以,因為之前做過一些項目,但由于上海疫情,客戶的付款周期出現延長。”咨詢服務類公司看懂APP聯合創始人由曦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表示。
由曦介紹,當為客戶提供完服務后,需要給對方開發票寄過去,受疫情影響,物流不通暢,發票無法寄到客戶手中。由曦還發現,很多公司的會計人員也居家辦公,但企業網銀U盤還在公司,也給付款流程造成很大影響,其公司的回款也受到影響。
此外,由曦觀察到,一些公司受疫情的心理影響較大,對預期比較悲觀,也會延長賬期。“像我們這種規模較小的企業,手中現金流很少,好一些的可能有半年工資租金運營資金儲備,差一點就一兩個月,付款周期延長對企業的影響就會很大。”由曦說。
貸款意愿方面,他談到,企業的貸款需求是客觀存在的,急需要貸款解決燃眉之急,但現在去銀行貸款,尤其是小微企業都需要抵押品,比如小微企業主個人房產抵押,或企業的相關資產抵押。
“創業類企業沒啥資產,也沒有房子之類能夠抵押的東西,現在創業大家也不想把個人房產抵押出去,畢竟創業也是有風險的。”由曦說。
一家動畫制作公司老板同樣表示,由于沒有抵押物,公司很難向銀行貸款。
北京某健身房負責人向中新經緯介紹,由于健身房是預付費模式,房租和人工成本非常高,連續停工和后續會員消費能力也有所減弱,所以影響的并不是一個月,想恢復可能一個對講門鈴季度都很難。“財務上能有效維持三個月的現金流都算很厲害了。我也想過銀行貸款,但用企業營業執照辦理的信用貸款,金額一般有限,解決不了問題。”
由曦認為,銀行提供的貸款金額有限,從審批流程等各方面看周期也比較長,這是中小微企業普遍面臨的現狀。“中小微企業經營可能有好有壞,但對于因為疫情這種不可抗力導致的暫時中斷,如果銀行能提升風險偏好,真正以客戶為中心,應該還是能幫小微企業解決燃眉之急的。”由曦表示。
多位受訪的銀行人士提到,他們能感受到企業端的信貸需求還是存在的,其中大部分訴求是為了維持經營。
“從數據看,雖然去年年底設置了普惠貸款的目標,但今年的貸款投放不及預期目標。”一位國有行普惠金融部人士對中新經緯表示,前段時間該市出現疫情,當地企業按照相關要求停工一個多月,食品等行業受疫情影響較大,由于很多企業是上下游供應鏈的關系,會有一定傳導效應,因此小微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比想象中更難。
也有受訪人士指出,貸款投放地區看,呈現涉疫地區需求增加,非疫區貸款動力不足的現象。一位銀行高管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提供了一組數據,該銀行在前4個月投放的信貸資金中,70%以上投向了涉疫地區。投向疫區的信貸資源中,大部分投向新市民和小微企業主。“受疫情影響,部分群體收入降低,信貸需求就會增加。一些小微企業主也需要交房租、給員工發工資,還盼望著復工,他們的信貸需求也是激增的。”他說道。
不過,上述高管也觀察到,一些非疫區出現貸款動力不足的現象。“信貸是貨幣的遠期調用,相當于用未來擁有的錢,如果對未來預期是好的,那么企業信貸的沖動會越大,反之則會貸款需求下降。目前非疫區的小微企業對于加大投入再生產還是持觀望態度。”他分析稱。
銀行從這幾方面發力
面對上述情況,銀行也在開足馬力,想辦法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如簡化程序、推出新產品、加大對一線客戶經理考核激勵等,客戶經理也在積極尋找客戶。
“疫情給普惠客戶風險管理帶來極大挑戰,如果走訪發現客戶還在正常經營,只是出現暫時資金困難,要想盡一切辦法解決客戶問題。”近日,某國有銀行普惠金融部人士收到了一則省分行通知。
一位城商行的客戶經理告訴中新經緯,會根據政府的白名單去拓客,通過電話進行營銷,若客戶有需求會進一步對接。“現在小微企業對價格、額度都很敏感,會比照各家銀行,四大行的價格一般會比較低,我們行產品競爭優勢較小,還需要多多拓客。”該客戶經理表示。
上述國有行人士表示,會根據上級行整理的資料給潛在客戶打電話,或者去客戶分布比較密集的場所現場溝通。
同時,他介紹,面對投放量不及預期、小微企業受影響較大的情況,無論是當地政府還是總行層面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到了地方執行層也在想辦法,首先針對已有客戶,盡可能幫其續貸,降低企業違約的可能,讓信貸資源還能繼續為企業注入生存的動力;其次銀行各個層級也在提升溝通效率,盡可能簡化不必要的流程。
從產品創新上看,該人士舉例,如對“專精特新”企業給予更多支持,貸款額度也會給得更高,如果一個貸款品種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還會靈活將一鍵報警呼叫貸款產品組合來滿足客戶需求。
從銀行內部激勵角度,他介紹,今年對客戶經理普惠貸款方面的激勵加大,盡可能地把考核穿透給客戶經理,通過實打實的獎勵激勵客戶經理,“績效發放會參考是否首貸戶、具體的貸種貸款規模、期限等等,多勞多得。今年力度很大,可能是近兩三年最高的水平了。”
對于創業公司抵押物不足問題,該人士指出,如果客戶房產等抵押物不足,可以通過和相關的地方融資擔保公司簽訂擔保合同,客戶繳納每年約1%/年的擔保費,就可以為它做授信。
國務院提到的一攬子措施中指出,對符合條件的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游行業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鼓勵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提供融資擔保支持;同時,計劃安排30億元資金,支持融資擔保機構進一步擴大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業務規模,降低融資擔保費率。
銀行還有哪些擔心?
從受訪銀行來看,銀行資金是充足的,但是如何將貸款發放出去,貸款又能否發放到困難企業手中,銀行發放貸款到底存在哪些難處?
“現在的難處是有錢放不出去”,東北地區某銀行人士透露,大家在想辦法怎么能相對安全地把錢貸出去。
他坦言,銀行肯定要按規定執行,但能感覺到民間的貸款意愿和還款能力都在下降,并且小微企業的經營風險在加劇。“我們還是會很糾結,如何在風險和放款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前述民營銀行貸款部門負責人表示,該銀行主要服務的是普惠群體,客群相對下沉。因此在當前普惠小微貸款方面,一個核心困難就是風險問題,客戶違約概率增大,資產質量受到挑戰,因此不敢貸,不愿貸。
“從前五個月的貸款投放情況來看,我們明顯感覺到客戶的貸款需求是有的,但投放數量卻在減少,說明貸款供給不足,同時需求側也有所下降。”該人士提到。
從供給側角度,他分析稱,在疫情因素影響下,如居家辦公等影響造成貸款的路徑不暢通,再如風險策略收緊,審批閘門關小。
從需求側角度,他認為,貸款需求有,但企業不敢貸,對未來預期不樂觀,大家也不敢盲目擴大生產經營。而且貸款可選擇性越來越多,各行同質化產品也越來越多,信用類貸款越來越普及,大行在政采類、稅票類、訂單類、涉農類都是下大力氣,促進普惠小微貸款放款。
一家融資咨詢公司負責人告訴中新經緯,其主要為銀行做前端需求,主要是挖需求、做準入、推送銀行審核放款。
“需求仍然旺盛,但客戶總體資質走弱。”上述負責人認為,需求不足其實是資質弱化的結果,很多過去可達審核標準的現在不準入,主要原因是逾期增加、負債增加、經營不正常、收入銳減等。他也觀察到,一些現狀還好、經營保守的客戶,在今年貸款時更為謹慎。
他進一步表示,銀行的審核標準不降低,資質弱化的客戶就無法準入了,應貸盡貸關鍵要配合不良率指標容忍度相應調整。
中新經緯注意到,多位受訪人士提到銀行的顧慮之一正是不良率考核指標。近日,銀保監會在通知中要求,鼓勵銀行機構在受疫情影響的特定時間內適當提高相關行業不良貸款容忍度。同時,要求銀行優化調整考核機制,落實盡職免責制度。
“金融機構基層組織和一線員工是小微金融服務的關鍵一環。”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指出,應進一步明確小微信貸業務職責邊界并優化操作流程,建立起真正有效的盡職免責和容錯糾錯機制。監管部門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的追責和處罰,要慎之又慎。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基層組織和員工服務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顧慮和壓力,變“拒貸”“懼貸”為“愿貸”“敢貸”。
在由曦看來,銀行為困難企業紓困的核心問題還在于風控模型和風控邏輯,“如何才能算應貸盡貸,主要還要看應貸的標準。比如有的銀行必須要有房產抵押,有的銀行有稅務發票數據就可以,每個銀行都不一樣。”由曦認為,這也是由于每家銀行的數據獲取和處理的能力不同,如果銀行沒有這方面能力,可能客戶往下探一點,損失就會很大。
前述民營銀行人士認為,疫情防控政策未來可能會更精準,對經濟的影響也會降低,市場主體對于中長期經營的信心也將慢慢恢復,下半年信貸需求情況或將好轉。(中新經緯APP)
此頁面內容采編自中新網,僅供客戶了解最新前沿資訊所用,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做刪除處理。家家安科技,安全放心的視頻語音呼叫可視對講門禁無線門鈴系統生產廠家。
